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1篇
  免费   493篇
  国内免费   920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1126篇
地球物理   649篇
地质学   688篇
海洋学   604篇
天文学   675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30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63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61.
62.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icroseismic activity (M L <2.0) has been performed at Mt. Melbourne since 1990. We recorded a group of low frequency events with comm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e., an emerging onset, an unclear second phase and a sharply dropping coda. Spectral analysis of events recorded at more than one st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seismogram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tral content are largely due to source effects. A polarization filter applied to a set of three component data revealed a first phase made up ofP waves followed (after about 0.9–1.4 sec.) by a second phase probably composed ofSH-type waves. Particle motion analysis detected a seismic ray angle direction mainly between N70°E and N110°E and apparent angle of incidence between 35° and 48° for the first phase. The studied seismicity was localized in an area on the eastern slope of Mt. Melbourne Volcano which presents 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Mazzarini andSalvini, 1994). We formulate two hypotheses for the type of earthquakes recorded: 1) long-period events involving active presence of magmatic fluids in the source processes; 2) or the result of fracturing processes (shear?) in a medium characterized by transition between brittle and plastic behaviors. In the latter hypothesis the superficial thermal anomaly may be a symptom of this behavior at depth and is confirmed by the lown values observed for the exponential fit in the codaQ analysis.  相似文献   
63.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Fe-Cu-Zn-Mo)理论与数据相结合提高了科研工作者对地质体系氧化还原过程的理解。本文对这一相对较新的领域进行了综述,包括与氧化还原过程相关的同位素分馏理论和实验约束、时空尺度下的氧逸度以及同位素示踪氧化还原过程。稳定同位素理论预测,Fe-Cu-Zn-Mo同位素应该对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能够做出响应。结果表明,Fe同位素作为岩浆过程、表生过程、俯冲带流体性质"氧逸度计"应用前景广阔;Cu同位素在岩浆、热液、陆地系统可以很好地示踪氧化还原过程;Zn同位素由于络合过程分馏已经被用在许多不同环境中作为含硫/碳流体迁移的敏感示踪剂;Mo同位素作为古氧逸度计可有效重建古海洋-大气氧化还原状态。  相似文献   
64.
Organic biomarker and nannofossil assemblages ar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sedimentary petrology to identify the role of diagene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a rhythmic calcareous succession. A record from the Early Pliocene of the Maldives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Leg 115) is presented containing precession and eccentricity cycles expressed as variable aragonite content. Additional sub‐Milankovitch cycles are caused by rhythmic precipitation of calcite cement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interval. Comparison with palaeo‐productivity indicators (nannofossils, chlorin, total organic carbon) suggests that cementation occurs preferentially in intervals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productivity. The coupled variability in productivity and carbonate diagenesis is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 of 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 in the sediment. The observed combination of primary and diagenetic factors hamper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yclicity on Milankovitch and sub‐Milankovitch scales. Diagenetically stable proxies for palaeo‐productivity, such as nannofossil assemblage data, were us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palaeoclimate and diagenetic influences.  相似文献   
65.
舒孝敬 《铀矿地质》2005,21(5):257-267
在湖南及邻区,无论从地表的地质构造还是地球物理场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环状分布特征。这种特征可能是地壳的旋转运动所造成,它对湖南及邻区大地构造的演化、大规模成矿作用等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对这种旋转运动的可能成因,以及所伴随的一系列地质作用、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6.
水库下游河流再造床过程中的河岸侵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实测河道地形资料,分析了水库下游河床演变中的河岸侵蚀现象,包括不同横向边界约束条件、不同床沙组成和不同河型河段的河岸侵蚀的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①水库下游均会有河岸侵蚀发生,但初期一般以下切为主,后期以展宽为主。②对于横向边界约束较强的河段,河岸侵蚀相对较弱;相反,则河岸坍塌严重,河岸侵蚀强烈;③对不同的河床组成和边滩组成的河段:河床较粗特别是形成抗冲粗化层,且边滩组成较细的河段,河岸侵蚀现象非常剧烈;河床组成较细的河段,如果边滩抗冲性较强,则河岸侵蚀现象相对较弱,如果滩地组成较细、容易坍塌,河岸侵蚀也会较强;④不同的河型有着不同的河岸侵蚀现象。分汊河段以主汊为主;游荡段的游荡特性在初期受到抑制;弯曲河段的撇弯切滩现象较普遍。  相似文献   
67.
应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对 2 0 0 1年 4个影响广西的台风云图特征进行分析 ,发现旋转结构明显、组织结构紧密、面积大的台风云系 ,所产生的台风强度强、持续时间长、降水范围宽、过程雨量大  相似文献   
68.
典型干旱地区陆面特征的模拟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5,他引:14  
运用NCAR -LSM (Landsurfacemodel)模式对典型干旱区—沙漠站进行了独立试验 (Off line) ,检验了LSM模式在典型干旱地区的性能 ,并分析了典型干旱地区的陆面特征。结果表明 :LSM模式对干旱地区有较好的模拟性能。在不同的季节 ,典型干旱地区的感热和潜热有着不同的特征 ,4月份的感热通量较大 ,约为 4 0 0W·m-2 ;1月和 8月相对较小 ,约为 2 30W·m-2 。 1月和 4月的潜热通量很小 ,约为 4~ 6W·m-2 ,可以忽略 ;但 8月份的潜热通量大 ,平均最大约为 12 0W·m-2 ,当有降水发生时 ,潜热通量可达 5 70W·m-2 ,与感热通量相当。  相似文献   
69.
1957-1996台风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台风活动中国气候的重要特点之一,它能带来大量降水并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在一些地区,台风降水甚至可以在总降水量中占很大比例。本文目的是研究那些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台风并重点关注台风对中国降水的影响。文中涉及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研究了影响中国台风的频率,结果表明台风影响的主要季节为5-11月,尤其以7-9月频繁;在过去40年中影响台风的频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第二,对台站台风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的影响最大,而且长江以南大部地区每年都受到台风的影响;另外,影响区域大部分地区的台风降水在过去40年中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只有东北地区南部这种趋势是显著的。第三,对台风个例的分析表明,个例降水总量和影响面积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最后,对台风造成的中国范围降水总量进行了分析,初步结果显示台风降水总量在1957-1996年间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70.
大别山东部花岗岩类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大别山东部主要花岗岩体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配分型式的基础上 ,探讨了花岗岩体的物质来源、成岩模式及其构造意义。研究表明 :(1)大别山东部出露的主要花岗岩类岩体的物质来源基本相同 ,且源区具有古岛弧的特征 ;(2 )各岩体的成岩模式呈现以分离结晶作用为主的特征 ;(3)花岗质岩浆上侵的构造环境与中国东部燕山期构造转折的大背景有关。伸展拉张过程造成的地幔上涌不但是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条件 ,也对超高压变质岩的快速折返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